夜市烟火气,比迪士尼烟花更诱人
在上海,黄河路、吴江路、彭浦新村等地一度拥有响当当的夜市,却在城市更新中黯然消失,让人甚觉惋惜。
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text-indent: 0em;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5/06/30/779ff081-9b47-41bc-babd-592f0998ae8f.jpeg">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text-indent: 0em;">周末夜晚的罗南夜市人头攒动,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消费。 张伊辰 摄 张继 制图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轨道交通7号线一路向北,罗南新村站是倒数第二站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晚上7点不到,人潮从2号口涌出,走下天桥,没几步就能看到罗南夜市。里头的灯渐次亮起,7点一到,栏杆撤下,人群呼啦一下往里冲刺。冲得慢了,网红点就得排长队了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9号线一路向西,泗泾夜市离佘山不远,距市中心30公里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过去两年,这里“夜”均客流3万人次,节假日峰值能超9万人次。在一些外地游客的“夜游”清单里,它甚至比迪士尼夜晚的烟花更加诱人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在上海,黄河路、吴江路、彭浦新村等地一度拥有响当当的夜市,却在城市更新中黯然消失,让人甚觉惋惜。但在上海也总能找到新的夜市,一批自然生长的夜市逐渐在市郊爆火,重燃烟火气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时过境迁,今天的上海,新的夜市如何接过大旗?又如何重构市民、商贩和管理者这个“铁三角”的新平衡?本报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,新兴的夜市既呈现久违的烟火气,又展现出创新的管理智慧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<strong>市民纷至沓来:夜市的晚上是留给自己的</strong>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罗南夜市不算大,约140个摊位,归置在一块正方形场地上,东北大饭包、贵州糯米饭、徐州烧烤、绿豆沙……人一多,熙熙攘攘,异常热闹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晚上9点多,罗南夜市一角,黄家芬和老伴在“辽宁烧烤”摊位上点了100多元烧烤,自带花生毛豆,又开了一瓶啤酒,就这么悠哉游哉,一坐一个多小时。“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,炒菜声和吆喝声混杂,烟火气么,就是吃个开心闹猛。”她说,夫妇俩平时在闵行女儿家带5岁的外孙,周末回自己家,累得不想烧饭,就来夜市买点吃吃,“这个晚上是留给自己的。”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罗南夜市今年4月30日起营业,黄家芬夫妇已是常客,而每次来,都能看到新变化。第一次来是5月初,抖音上刷到视频,两人当即开助动车前来凑热闹,现场的人乌泱泱一片,当时摊位还没那么多,桌椅还是摊贩自己带来的;5月中旬再来,夜市里已换了统一桌椅,每个桌角都有编号,下雨天用的棚子也都是新的;而这次来,垃圾箱似乎腾挪过,放在“离客人较远,离摊贩适中”的地方。“看得出,管理者蛮用心的。”黄家芬说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隔壁翻台,95后罗阳和女友坐下,点了“吉林小串”的烧烤作为晚餐。罗阳从嘉定区开车过来“打卡”,他说自己从事广告行业,经常出差,“追”过很多城市的夜市,从西安甘家寨夜市到山东淄博烧烤,前段时间还去了沈阳北一路兴顺夜市吃鸡架,“好吃是真的,但游客人挤人”。在他看来,罗南夜市的热闹程度和其他大型夜市没法比,但毕竟是上海老百姓来的地方,胜在这一口抛掉工作、自由轻松的滋味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“吉林小串”摊主陶晓哲听到东北烧烤就不服气了。他说以前在东北老家是开烧烤店的,后来陪女儿来沪,就支了个小摊,烧烤味道肯定是正宗的,他还邀请罗先生扫码进群——这已是他的第五个客户群了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市民“冲刺”夜市,很大程度上还有对价格的考量。离九亭大型居住区不远的泗泾夜市,2000多平方米的L形夜市街上,夜宵“起步价”都不高,12元的冰粉、18元的烤猪蹄、7元的鸡蛋灌饼……好吃实惠一直是泗泾这个传统夜市引流的铁则。家住附近的王阿姨正在卤味卷饼摊前挑选,她习惯在晚饭前赶来,彼时年轻人还没涌来,随便走两步,就能“给晚饭添两个菜”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到了晚上,则是学生党和周边租房的年轻人出没。琳达是松江大学城的大二学生,每周都会和朋友来这里放松放松,人均40多元就能搞定一顿丰盛夜宵,果汁、烧烤、麻辣烫都能吃上。她还喜欢看新奇:“这里每个月都有新来的摊位,有些摊位也蛮吸睛。”比如她手上那串排长队买来的翻烤鱿鱼,就来自一位脖子上挂着夸张大金链子、会随音乐魔性摇摆的东北大哥的摊位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<strong>商贩从“躲着城管”到“吵着要来”</strong>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罗南夜市所在的地方,原本是一个P+R停车场。硬件不怎么样,但位置极好,紧邻轨道交通。站在这里往四周看,居民区林立,但又有些距离,不容易扰民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“去年,相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在这里开夜市,主要目的是将周围的流动摊贩集中起来,解决居民的投诉问题。”朱建冈从罗南夜市开业起就负责这里的管理工作。他说,最开始招引摊贩入市时,很多摊主还将信将疑,管理部门给他们打电话时,还发现不少人用了假名、假电话,“他们以前都躲着城管,联系不上很正常。”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“深夜食堂”摊主王苹是首批决定“转正”的。“我们以前就在附近的诺贝尔科技公园摆摊,主要做薯条、地瓜条、芝士球等孩子喜欢的小零食。”她也没想到有一天城管会给她打电话,让她登记后搬进夜市。王苹想了想,觉得能有个稳定的经营地点是好事,就来了,“罗南夜市一开业就爆火,老客户都来找我,过路客越来越多,生意比以前好很多。”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“之前三个群的老客户有1000多人,现在散客、新客蜂拥而至,比以前累多了。”“辽宁烧烤”摊主孔祥志做了十几年的手工串肉,在夜市有一定“江湖地位”,“收编”一个月来,摊位已从过去的“夫妻老婆店”扩充到现在的6个人工干活。他半开玩笑地说,到了人生半百的年纪,自己突然开始闯事业了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罗南夜市其实还有一个名字,叫“流动摊贩集中规范运营便民点”。朱建冈介绍,考虑到这些摊贩都是小本生意,摊位本身不收租金,但会收取垃圾清运费,按摊位规模在每天70元到130元之间浮动。朱建冈对此很有经验:很多市区夜市的租金本身就很高,还要付三押一,摊位成本高企,商品售价就变高,很难长久维持。而在这里,垃圾清运费是每周付一次,碰到暴雨台风天不出摊则顺延,摊主都承担得起,积极性就高了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罗南夜市成了新晋“网红”后,巨大的人流带来摊贩普遍翻番的收入,有些摊位的营业额甚至比过去高三四倍。这时候,那些原本躲着城管的流动摊贩,又纷纷找过来说要加入,还有摊贩抱怨因为没在附近“闯荡”过,所以没被“收编”。朱建冈说,新来的摊贩规模普遍更小一些,推个三轮车,主要是卖炒饭、狼牙土豆、铁板豆腐等。“城管名册上大约登记了200多家流动摊贩,夜市从最早的100家左右扩张到如今的150家左右,场地已经扩大了不少。”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从某种程度上说,流动摊贩与其靠“管”,不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。来自天南地北的小商贩,是上海足以被包容的一分子,也构成夜市“舌尖上的灵魂”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拥有“上海最大露天夜市”的名号,泗泾夜市的探索更早一些,在2023年4月全面整改升级后重启。“启动夜市,一方面是整合原本分散的摊贩资源,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国家发展夜间经济的号召。”泗泾夜市物业负责人汤辉介绍,目前这里已批准58家商户规范设置外摆位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如今,泗泾夜市的现煮现捞、东北大鱿鱼、沈阳大鸡架等网红摊位常年排队,不少商户日营业额可达8000元。来自贵阳的李老板在此经营已有3年,她习惯每天清晨开始备料,12元一份起步的贵阳糯米饭不知道做了多少份,把家乡的味道带来上海,也养活一家人。生意旺了,李老板还聘了两个年轻帮手,要“老乡带老乡”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不远处,八戒烤猪蹄的招牌上赫然印着硕大的“十年老店”字样,老板说他见证了泗泾夜市前后10年的变化。“能够像我坚持这么久的老摊可不多了。”他会很骄傲地和每个客户这样唠嗑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<strong>管理者“接招”,换种思维管夜市</strong>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既然开了夜市,就得有规矩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“泗泾夜市初期运营也曾面临不少难题,包括油烟扰民、交通拥堵、无证设摊等,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,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,暂扣违规推车近300辆,并同步升级消防、环卫等基础设施。”汤辉说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夜市最大的痛点是不卫生,食品安全一亮红灯,市民心里就犯嘀咕。管理者将它们拆分成几步,首先是“入门关”。泗泾夜市有严格的准入机制,商户需统一审核身份证明、健康证、食品安全资质等,取得《上海市食品外摆位临时经营公示卡》《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公示卡》后方可进场经营,这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源头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而在无门店的罗南夜市,硬件设施是必备的。朱建冈举例说,烧烤摊必须装油烟净化器,寿司摊须有合格的操作间。现在天热了,涉及肉类加工、甜品冷饮、鲜榨果汁的摊位,还需要配备保鲜柜或冷藏设施,3次违规就取消入场资格。黄家芬也提到一个细节,有次有个烧烤摊位的机器坏了,突突冒白烟,管理员就守在摊位旁盯着修理工干活,两个人都浑身是汗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其次是现场监管。“管住两头”是朱建冈的团队实践出的一套方法论。晚上6点摊贩进场,所有食材需要检验进货单,做舒芙蕾、提拉米苏等甜品的,还需要无菌蛋证明。凌晨2点市民离场,所有摊位当天的用油必须在场内倒掉、用过的食品扔完才能离场,确保食品安全,“我们一个晚上清出去的垃圾大概就有80桶”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食品安全督查检查也是必要的。泗泾夜市会派驻食品安全检测车辆,开展摊位抽查和定期检查,保证肉类食品可溯源,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当然,还有一些其他问题要解决。因为不收摊位费,很快罗南夜市就出现了新问题。摊贩提出意见:谁能在市口好的地方经营?谁进入“阡陌深巷”?两者的营收可能有天壤之别。后来朱建冈的团队用了一个最接地气的方法:抓阄。每周摊贩支付垃圾清运费的时候抽签选位,重排位置,市口好坏全凭运气。当然,引流也是有的,绿豆沙、2V炸鸡、现烤肉夹馍……几个排长队的网红打卡点各占一个角落,既解决排队的空间问题,也照顾到里头摊贩的生意。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管理者换了思维,摊贩也有自己的新考虑。罗南夜市里,做直播的不少,有人架起补光灯,有人一镜到底演示8只橙子榨一杯果汁。最外侧的“现烤肉夹馍”天天排队,摊主魏大帅的胸口别了袖珍相机,不间断直播切肉,“魏家现烤肉夹馍”抖音粉丝已超过1200人。“流量经济时代,要靠自己拼。”魏大帅乐呵呵地说,以前天天和城管“猫捉老鼠”,有做直播的想法但害怕被抓,现在没这个顾虑了,要奋起直追,“主打一个现场感和食品安全有保障。”</p> 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王苹上周幸运抽到了门口的C位,花了1.5万元装修一新的摊位更醒目。“老客人老说转两圈都找不到我,那我就想着把招牌做亮点,上面还顶了一个小黄鸭,只要进夜市,一眼就能看到我。”过去做路边摊时,王苹绝不会考虑这些,现在有了夜市,一切就要从长远考虑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