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发现151个新“居民”
上海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。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2023年底,上海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昨天公布调查进展,截至目前,全市外业调查(野外数据采集)已基本完成,仅有个别区和部分自然保护地的外业调查还处于收尾阶段。据初步统计,调查发现两个新物种,还发现149个上海新记录物种,包括大型真菌10种、高等植物17种、昆虫122种。此外,还有一个潜在新物种有待确认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两个已确认的新物种均发现于崇明,分别是上海膝角隐翅虫和上海苔甲,它们是昆虫学历史上首个和第二个发现于崇明岛的物种,对于探索崇明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另一个潜在新物种同样发现于崇明,是一种硅藻,2024年8月采集于崇明岛南横引河。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张玮介绍,目前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,比对现有文献,该物种在亚洲范围内尚未见报道,研究团队正在扩大比对范围,进一步核查全球其他大洲的已有记录,以确认其分类地位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值得一提的是,南横引河是个“宝箱”。此前,调查团队还在这里利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了类奇异布纹藻,这种藻类在中国未曾有过记录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技术进步,是上海这次“摸”出更多“家底”的关键。据介绍,光学卫星、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大幅增强了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效率和准确率,包括鸟类声纹监测、鱼类环境DNA监测等新技术新方法也第一次被上海用来“摸家底”。投入力度大,是发现丰厚“家底”的基础。截至目前,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共覆盖300个以上的陆生调查样区、100个以上的水生调查样点,总调查点位达3.7万个,规模史无前例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新物种的发现让人们能更深入、客观地了解身边的生态环境。以这次“摸家底”成果最显著的崇明区为例,截至目前,本次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、新物种2种、中国新记录物种2种、上海新记录物种239种,冠绝16个区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说,上海膝角隐翅虫和上海苔甲都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,这类昆虫主要靠捕食土壤或落叶层中的小型节肢动物为生,是土壤生物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常栖息在有机质丰富、物质循环良好的环境中,而它们又恰巧都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被发现,从侧面验证了崇明湿地生态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2em;">曾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“荒漠”的中心城区,此次也让许多专业人士喜出望外。黄浦区在复兴公园等高人气城市公园里发现了9种上海未曾记录的苔藓植物,长宁区新泾苑小区里的中泾生境花园则发现了上海昆虫新记录——黄盾寡毛水虻。</p>